【湖北日报】湖北数字教育:筑基强能构生态 数智赋能育未来
宜昌市西陵区唐家湾中小学组织“生态小公民爱追豚”活动。
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学生用VR体验火星地貌。
宜昌市西陵区唐家湾中小学郑剑老师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执教“双师课堂”。
数字教育是引领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建设教育强省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
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指示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锻造更多新时代“大先生”,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新生态,奋力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湖北答卷”。
湖北数字教育以“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为核心理念,10余年间经过“试点蓄能—转型赋能—智慧强能”三阶段演进,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的跨越,走出了一条从“信息化试点”到“数字化战略全面实施”的创新之路。
在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人工智能教室里,教师轻点屏幕,全息投影将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壮阔意境立体呈现,学生佩戴VR设备“穿越”盛唐庐山,在虚实交融中感受古诗魅力。这生动一幕,正是湖北以数字教育驱动教育变革的鲜活缩影。
作为全国数字教育转型的标杆省份,历经十余年探索,湖北数字教育正从“基础建设”向“深度融合”迈进, 推动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资源建设、教育管理与评价,重塑数字教育新生态,成为我国数字教育改革的“领跑者”。
从校园数字环境全域覆盖到五级智慧平台贯通互联,从全学段数字素养培育到产教融合深度实践,湖北正以系统思维推进教育领域的全维度变革,书写着“数字赋能教育现代化”的荆楚答卷。
筑基
筑牢数字底座 重构教育治理新体系
在武汉市经开区神龙小学的全息互动课堂里,该校学生与神农架林区师生同上编程课;宜昌市第十六中学的“云端课堂”跨越千里,与新疆温泉县、西藏加查县等地民族学校开展1200余次远程教学……这些跨越地理界限的教育场景,得益于湖北以“全学段覆盖、全要素贯通、全周期服务”为目标的教育新基建升级工程。
湖北将校园数字环境建设作为转型基石,构建起“千兆网络到校、智能设备到班、数字应用到生”的立体化支撑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省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100%覆盖,高校教育应用IPv6支持率达100%,全年新增数字终端31万台,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在教学空间创新上,41所中小学、45所职业院校、52所高校建成全息互动课堂、人工智能教室等新型教学场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每年为10万余学生提供沉浸式实验教学,让“虚拟仿真+真实操作”成为实践教学新常态。武汉市累计建成1162间智慧教室、381间人工智能实验室,形成“一校一特色”的智慧教学矩阵,推动课堂从“单向灌输”向“多元互动”转型。
湖北智慧教育平台成为优质资源“中央厨房”,汇聚210多万个涵盖全学段的优质资源,特别强化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等特色课程供给,实现“按需配送、精准滴灌”。高等教育领域,全省高校拥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877门,79门职教课程入选国家在线精品开放课程,6所高职院校牵头建设7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特色”的资源格局。
在服务全国教育均衡发展中,湖北承接教育部统编教材数媒资源创编任务,完成中小学语文、历史等学科478课时资源制作,向全国31个省份开放共享,让荆楚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千万学子。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与边疆地区民族学校结对开展的 “云端课堂”,更成为“教育援疆”的数字范本,架起民族团结的“数字桥梁”。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湖北构建起“数字底座+公共平台+教育应用”的治理体系。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鄂应用成效显著,全省1.3万所学校、750万师生及家长注册,用户活跃度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湖北教育大数据中心作为“数据中枢”,汇聚国家和省业务系统602个数据集,制定统一数据采集规范,筑牢数据安全屏障。省级智慧教育平台与国家平台对接,形成“1+5”运行架构——1个平台门户统筹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大学生就业五大子平台,132所高校和71个县(市、区)平台全部接入,实现 “数据一个池、服务一张网”。
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则化身“数字驾驶舱”,集成87项核心业务,绘制教育资源数字地图,实现全省近1.8万所学校信息“一图统览”,让教育决策从“模糊粗放”走向 “精准智能”。
强能
锻造数字育人体系 培育未来创新人才
在武汉市军马场学校的人工智能课堂上,学生熟练编程控制机械臂完成垃圾分类任务。作为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该校AI课程覆盖全体学生,累计培养“小小程序员”3000余名。这是湖北将数字素养培育融入全学段的生动注脚。
湖北在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科技课程,6所学校入选国家级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武汉、宜昌等地试点“AI进课堂”,组建湖北人工智能学院,13万大一新生同上人工智能通识课,年参与数字素养实践活动超5万人次,让数字思维从娃娃抓起。
在高等教育领域,66所本科高校开设48个数字技术相关专业、649个专业点,构建起从技能型到研究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华中农业大学“有教灵境”实验教学系统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全覆盖,武汉音乐学院创新研发古琴AI教学平台,通过精准的手势识别技术实现沉浸式虚拟演奏体验。
湖北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作为转型关键,26所本科高校、199个师范专业将数字教育纳入必修课程,6万师范生接受系统训练。“国培”“省培”计划累计培训教师80万人次,通过混合式金课评比、数字教学能力大赛等载体,推动教师掌握智能教学工具。
在职业教育领域,湖北校企共建12个专业资源库、57个虚拟仿真实训平台,4所学校入选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牵头的“光谷产教联合体”与华为等企业深度合作,形成“课程共建、基地共享、人才共育”模式,让课堂对接车间、实训衔接岗位,累计培养数万名适应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赋能
重构未来课堂 开启教育变革新篇
当华中农业大学学生通过“有教灵境”系统完成虚拟农田病虫害诊断,当武汉大学教师借助“AI+专业图谱”为学生定制学习方案,湖北正以数字技术推动教育从“工具改良”向“结构变革”跃迁。
——重构教学场景。武汉音乐学院创新研发古琴AI教学平台,通过精准的手势识别技术实现沉浸式虚拟演奏体验。武汉市经开区神龙小学利用10个主题教室探索构建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学生终端与教学平台、管理基座、资源中心联动的“1+3”智慧学习环境。
——变革课堂模式。武汉大学依托“AI+专业图谱及多元画像体系”,构建珞珈在线AI智慧教学中心和数智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推动教学全链路智能化贯通。江汉大学推动智能技术与高等体育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测—练—赛—管”一体化,形成有效的无感知数据采集、智能化的数据分析、信息化的数据应用“三维互动”模式。
——提升管理效能。华中科技大学引进公安、铁通等4个专网,实现基于身份识别的门禁、导览、取号、评价、办公和视听等14套系统的集成。武汉理工大学建成“三级数据驾驶舱”,汇聚34亿条数据,实现校长、处长、院长决策可视化。武汉市汉阳区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区”,统筹调配科学教育支撑设备,并为相关人员授予统一ID,对点对位研判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驱动科学教育资源建设与精准治理。
致远
构建终身教育网络 夯实学习型社会根基
在湖北开放大学“荆楚学习广场”,市民通过终身教育智慧平台学习农业经营管理、老年护理等课程,学分可存入“教育学分银行”实现跨校互认。湖北正从学校数字教育向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延伸。
我省重构“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终身教育学习体系。
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调用课程接口,共享578门课程、12004个数字资源和学习行为数据。与终身教育平台、湖北开放大学、武汉开放大学等机构平台合作,引入住建行业安全、农业经营管理、老年教育、家庭教育类课程819门。以社区教育网为依托建成涵盖省、市、县三级共用的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省级总站1个、市州分站17个、区县分站99个。
构建“一主体、双平台、多网点”的学分银行运行模式。
在全省各市、县设立86个学分银行分网点,开户数超过100万人次,接入95个认证中心,建立125条认证标准和1872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转化规则,参与完成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区块链”+“教育”)学分银行开放联盟链主要节点建设工作。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终身学习场景。
在学历继续教育中引入知识图谱、智能学伴和AI语伴,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学习路径规划和智能交互学习、评价服务,打造“永不下课”的智慧课堂。在农技培训中利用AI和农业大模型构建培训实践平台,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联合开发水稻、油菜两种农作物数字资源,从业人员采用XR裸眼3D设备学习农技操作,年辐射农技人员和农民1万余人次。在社区(老年)教育中,引入AI医疗机器人和AI智医康数字人,与湖北省中医院合作开发500分钟的中医保健课程资源,每年线下服务5000余人次、线上服务100万余人次。
从长江之滨到武当山麓,从高校实验室到乡村小学课堂,数字教育的“湖北实践”展现出清晰的推进逻辑:以“数字底座”夯实硬件基础,以“平台贯通”破解资源壁垒,以“生态涵养”培育创新动能,以“终身教育”拓展发展维度。
站在教育强国建设新起点,湖北正以“敢为天下先” 的魄力,继续深耕数字教育“深水区”,推动技术与教育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融合”。当全息课堂成为常态,当数据决策贯穿治理,当终身学习触手可及,一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现代化图景,正在荆楚大地徐徐铺展。
数说湖北数字教育
优化教育数字化基础环境
建成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覆盖8600所学校、700万师生
累计共享优质课例8.5万节、特色数字资源8.2TB,形成资源供给“一张网”
升级校园数字化环境
各级各类学校网络千兆到校,多媒体设备覆盖率100%
全省41所中小学校、45所职业院校、52所高校建成全息互动课堂、人工智能教室等数字立体教学空间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湖北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各类资源210多万个
全省高校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877门
79门职教课程入选国家在线精品开放课程
建设创新应用高地
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等14项国家级实验示范项目落地湖北
推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
截至2024年底,全省有1.3万所学校、750万师生及家长完成注册
用户数量和活跃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建设湖北教育大数据中心
汇聚整合国家和省业务系统602个数据集数据
建设湖北智慧教育平台
全省132所高校和17个市州71个县(市、区)建成湖北智慧教育平台,全部接入国家体系
在全国率先上线湖北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建设湖北教育综合管理平台
业务应用、协同办公、政务服务三方面构建数字化治理中枢,集成核心业务87项
建成省教育政务一体化服务平台,汇聚教育入学“一件事”、高招查询等便民服务事项45项,实现网上办理全覆盖
全面加强数字人才培养
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建设从技能工匠到高端工程师的全谱系数字人才供给体系,全省66所本科高校共开设48个数字技术相关专业、649个专业点
建设基于数字化的基础教育城乡联合体
2022年,在全省启动基础教育城乡联合体,受益学生27.7万人
建设基于数字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湖北优势产业人才需求,组建以学科专业为基本单元的“楚课联盟”,联盟高校61所,上线互选互认课程百余门,累计选修超过67万人次
建设基于数字化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建设职业教育精品课程249门,涵盖15个专业大类,校企共建12个专业资源库,覆盖21个重点产业链,开发412个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实训课程包
重构“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终身教育学习体系
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调用课程接口,共享578门课程、12004个数字化资源和学习行为数据
构建“一主体、双平台、多网点”的学分银行运行模式
在全省各市、县设立86个学分银行分网点,开户数超过100万人次,接入95个认证中心,建立125条认证标准和1872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转化规则,参与完成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区块链”+“教育”)学分银行开放联盟链主要节点建设工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