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长者模式|无障碍阅读| 行业版| 厅政务| 省招办| 繁體|登录|注册

【中国教育报】湖北宜昌创新机制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当好“开路先锋” 擦亮教育名片

2024-11-04 09:38 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系统历来就有求索探问的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基因。凭借多年来对基础教育持续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宜昌获批为全国首批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作为中西部基础教育改革的“开路先锋”,宜昌的探索具有鲜明的样本价值。

  近日,记者走进宜昌,探访宜昌基础教育的“上下求索”:改革改什么、如何改革,揭秘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宜昌路径。

  如何啃下优质均衡这块“硬骨头”

  盘活机制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

  河水从桥底缓缓流淌,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古树立在道路两旁。微风吹过,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2023年8月,宜昌一中8位优秀资深教师组成的“大咖团”来到依山傍水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五峰高中”),颇有被山水“治愈”之感。

  “大咖团”成员来自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体育、音乐等学科,其中不乏学科名师。他们到五峰高中交流轮岗一年,承担着光荣的使命:一名教师带动一个学科组,一支队伍带动一所学校。

  “在教育局的统筹下,宜昌一中支援我们,重塑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五峰高中党总支书记刘绍华感慨地说,“大咖团”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优质教学,同时深度参与集体备课,全方位提升学校教研实力。每位教师至少结对三名五峰高中的教师,为学校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优质教学团队。

  优质教师资源县域间不均衡、下沉乡村学校比例不高,这是一些地区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必须破除的“拦路虎”。

  促进优秀教师向农村校、薄弱校流动,是宜昌基础教育改革着力突破的方向。2023年7月,宜昌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轮岗“十百千”计划,充分运用政策杠杆,在乡村学校播撒优质教育的“金种子”。

  “十”,即每年选派10名省特级教师、湖北名师、正高级教师开展全日制蹲点帮扶,全方位助力乡村学校提档升级;“百”,即每年选派不少于100名城区学校优秀教师与乡村学校教师互派交流,变“单兵作战”为“组团帮扶”;“千”,即每年选派不少于1000人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宜昌的要求很“硬核”:每年交流轮岗的教师不少于符合交流条件专任教师的10%,城区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比例要达到城区专任教师的5%,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30%。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宜昌各县市区将交流轮岗作为校长、教师聘用合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挂钩,对交流轮岗的教师给予倾斜。

  交流轮岗让乡村学校得到了城区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也让乡村教师有机会到城区优质校“提质赋能”。通过优质教师的共享,宜昌缩小了城乡、校际的办学差距,城区优质校“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得到缓解。

  除了让教师科学流动外,宜昌还通过进一步规范招生来遏制“择校热”,将优质高中70%的招生名额分配给各地初中,明确择校不享受分配生资格,避免“内卷式”竞争。同时,严禁城区高中到区县把尖子生“一瓢水都舀干净”,防止县中“塌陷”,让全市县域高中“百花齐放”。

  如何建强学校课堂这个“主阵地”

  提升质量让课堂生动起来

  夷陵中学的一堂“电解原理的应用——氯碱工业实景课”的化学课,是在生产车间上的。课堂之外,在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的氯碱生产厂,厂长费信怀与学生进行实景连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氯碱生产的电解槽设备、原料提纯和产品综合利用。

  课堂内,学生听着实景中的讲解,看到教室外真实的生产场景,顿感“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抽象的原理和公式变得可感可触”。

  “教学有情景”是宜昌市“生动课堂”建设的要求之一。课堂对真实情景的融入,撬动了教师从备课、教学到教研都发生质的变化。

  让学生从“被动听”到“主动学”,让课堂从“满堂灌”到“有魅力”,宜昌凝练出“生动课堂”的“四动”特征和“八有”标准,其中“四动”指的是:价值驱动、内容联动、思维触动、学习主动,而“八有”指的是:目标有“四见”(见知识、见能力、见素养、见价值)、内容有联动、讲授有时限、教学有情境、眼中有学生、师生有互动、思维有深度、赋能有数字化。

  “所有的差异都是在课堂上产生的,每一节课都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初、高中课堂更应如此。”夷陵中学副校长张园园说,“只有生机勃勃、鲜活灵动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为引导教师准确把握“生动课堂”的内涵外延,宜昌坚持名师“打样”,组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研员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主讲“生动课堂”示范课。同时,要求各校将“生动课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各个学校书记、校长率先主讲示范课。

  “生动课堂”建设不是“雨过地皮湿”。宜昌要求不打招呼“推门听课”,市县教研员每月推门听课不少于10节,学校书记、校长、教学副校长每月推门听课不少于8节。

  一子落而全盘活。“生动课堂”持续在全市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通过“十百千计划”交流轮岗的优秀教师,又进一步把“生动课堂”教学理念带到各个乡村校、薄弱校。宜昌中小学课堂提质升级,形成了“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生动课堂。

  在宜昌市教科院院长蒋葵林看来,教师投身于课堂改革的大潮流,既迎来了个人教学的飞跃成长,也推动了宜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如何打造“五育”并举新格局

  创新内容让学生活动起来

  基础教育如何抓好人才的培养?

  宜昌教育人的回答很明确:不能让分数主导基础教育的方向,要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更要在此过程中培养创新之才。

  “五育”并举,宜昌不打折扣地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设置一批“五育”课程、建立一批数理素养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成立一批学校艺术社团……宜昌教育人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不断创新“五育”并举的载体,激活各地各校真抓实干的动能。

  宜昌的创新做法之一,是以各类赛事、活动为媒介,唱响“五育”并举的“交响曲”,既让学生勤练、常赛,也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4月22日,宜昌市举办首届校园阅读节,让学子手捧书卷、泼墨挥毫;4月27日,宜昌市“我爱劳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暨劳动大赛成功举办,中小学生一展劳动技能风采……

  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开展活动;西陵区打造“数理文化建设月”,组织全区小学生射击比赛、中小学生网球比赛;枝江市举办学生劳动大赛,让学生体验劳动之美。

  “天天有一课,班班有歌声,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笑脸。”宜昌市教育局体卫艺劳科科长王书洲介绍,各类活动多、节日多、赛事多,学生脸上都挂着笑容。

  宜昌的另一创新做法是,推广研学实践教育。宜昌蕴含着丰富的研学“矿藏”:三峡工程所在地,水电文化独一无二;既是巴楚文化的交融地,也是屈原、昭君故里;江、城、湖、山融为一体的秀丽生态……

  如何充分挖掘?宜昌专门成立“研学旅行研究中心”牵头抓总,聘请30余名研究员,围绕水电、名人、红色、生态等研学内容开发了近60门研学课程,推出50余条精品线路。此外,宜昌还创设了研学实践管理系统,实现研学申报、审批、选课、评价、收费“一站式”办理。

  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校长陈华科介绍,在宜昌中小学,研学旅行已经被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研学的评价结果计入中考总分。

  目前,宜昌成为中国旅游研究院认定的全国首批5个研学目的地标杆城市之一,宜昌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三大研学示范营地。

  “宜昌是一座具有良好改革基因的城市,教育是它一张闪亮的名片。”宜昌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邓玉华说,宜昌高标准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必将交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本报记者 王阳 程墨 特约通讯员 张黎磊 王声明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