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五式”工作法打造“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新样板
华中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总体部署,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相结合,以“构建高素质团队、建设精品化课程、实现精准化支教”为目标,探索“五式”工作法,打造“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项目”华师样板。
一、强化组织领导,“联动式”推动项目实施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数字支教项目,下沉联系二级人才培养单位,专题研讨推进工作,定期召开数字支教阶段性总结推进会,问情问需、解难解惑。相关单位、部门加强工作联动,盘活支教资源,组建由国内合作与培训管理处、教育学院、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研究生院、校团委、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等在内的高水平项目实施团队,成员涵盖党政干部、专家教授、一线教师、地方联络人等多方力量,确保组织协调可靠、专业素养可信、支教技术可行。深化校地合作,加强学校与支教地所在教育部门、驻村工作队、研究生支教团分队的沟通联系,召开数字支教项目座谈会,实现数字支教平台共建、问题共议、经验共享,增强支教服务合力。项目实施团队与武汉市青山区优秀青年教师携手打造数字支教“双师课堂”,通过在岗教师、支教志愿者“同上一堂课”的形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强数字支教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二、强化调查研究,“闭环式”摸排整体情况
结合数字支教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在项目开展前加强教情调研,面向全校相关培养单位、爱心社团等进行支教志愿者情况摸排,切实了解各学科志愿者人员数量、支教意愿、数字素养等,将调研结果作为志愿者队伍组建培训、支教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重要依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加强学情调研,团队先后赴14所受援学校开展走访调研,实地了解乡村学校硬件设施条件。根据受援学校实际需要,划拨专项经费购置更新摄像头、收音器、网络线缆等远程教育设备,保障支教设备稳定、线路通畅。随行志愿者骨干现场进行模拟授课,第一时间获取学生听课反馈,深入了解当地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为优化课程供给、改进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在阶段性支教项目开展后,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调研受援地师生反馈情况,总结复盘数字支教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困难,对下一阶段支教方案进行优化完善。
三、强化队伍建设,“链条式”促进管理运行
成立专项助学工作室,下设管理、培训、教学、督学、教研、宣传等6个功能小组,增强数字支教服务的系统性、全面性、严密性、可靠性。健全志愿者“选育管用”机制。依托“华教学堂”公益助学团队,采用综合素质考察方式招募选拔跨学科专业、跨学段年级的支教志愿者队伍。注重志愿者通识性知识技能、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数字素养等培训,采用教师集中授课、学科分组研修、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培养面向未来教育的支教志愿者。实施分组制扁平化管理,通过轮值担任组长、评选骨干志愿者等方法,突出榜样示范作用,通过集中性备课、试课、磨课、评课,加强朋辈交流互鉴。截至2024年8月,学校数字支教工作共招募177名大学生志愿者,为3691名学生提供了支教服务。
四、强化过程监督,“跟进式”评估教学质效
注重定期督导,常态化监测教学实施情况。由数字支教项目联络人(教师)担任督导员,定期线上听课,重点督查教学进度、了解师生互动、研判网络风险,保障教学网络不掉线、环境不失真、内容不偏航。项目实施团队为每位志愿者定制成长档案,动态跟踪志愿者教学素养提升情况,设立流动督学志愿者岗位,实现朋辈监督与学习同步同频。组建专家评估组,探索确立数字支教评价指标体系。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兼重,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并举,面向支教志愿者、受援学校教师、受援学校学生开展多学科分众化评价,多主体测评数字支教效果,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检测并增强数字支教促进乡村振兴、社会公平、师生发展的功能效用。
五、强化宣传推广,“立体式”呈现项目成效
注重利用融媒体平台宣传数字支教工作,创建专项助学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深入发掘数字支教过程中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迹、先进经验,“华教学堂”志愿服务团队支教助学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得到广泛好评。打造以数字支教为主要内容的微党课《以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 以青春之力托举教育强国梦》,在学校“支部好案例、书记好党课、党员好故事”展评活动中获奖,影响号召一批青年志愿者参与数字支教活动。推进原创支教课程建设,组织开发《数字支教课程设计标准》,增强数字支教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探索多学科数字支教标准化教学方法,面向校内外推介经验做法。
实践证明,“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契合现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要求,符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规律,为协同育人开辟了新渠道,提供了新平台。下一步,华中师范大学将持续以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将数字支教与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高质量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不断以学校数字化优势赋能乡村教育创新,为缓解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提供华师样板、华师经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