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从“教育大市”迈向“教育强市”——武汉奋力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答卷

2025-03-06 10:51 长江日报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近年来,武汉加快新改扩建步伐,学位连年“上新”;全面实施“公民同招”和分配生“指标到校”,优质教育资源就在百姓家门口;教育评价改革撬动“五育并举”,“成绩优先”向“健康第一”回归;加强和改进思政课,为青少年培根铸魂……一项项举措回应着人民的期盼,一次次创新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答卷。

 教育人口约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7.07%

从幼儿园到大学

稳定增长经费投入,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武汉是教育大市。

统计数据显示,武汉地区共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3224个,在校生346.99万人、教职工26.83万人,教育人口约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27.07%。

其中:幼儿园1925所,在园幼儿33.53万人;小学614所,在校生83.44万人;初中315所,在校生32.39万人;高中111所,在校生16.42万人;中职学校100所,在校生7.62万人;高等院校90所(含成人高校7所),在校生169.79万人。

发展教育,武汉不遗余力。近年来,为保障城市新增人口的入学,武汉持续推进公办学校建设。2021年至2024年,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88所,新增学位7.82万个;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63所,新增学位21.87万个。均已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在武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市民待遇”,每年约13万人在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占比达到98.73%。

“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特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机制实现“应入尽入”。

完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机制,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新改扩建两类学校149所。

武汉已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全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年均投入近2亿元、惠及22万人(次),无一名学生因贫困失学。

2024年,武汉市教育经费总投入504.99亿元,比2019年的391.19亿元增加113.80亿元,年均增长5.24%。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419.90亿元,比2019年的334.84亿元增加85.06亿元,年均增长4.64%,财政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经费保障。

 城区79所优质学校与242所乡村学校结对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城市街景、“创意”编钟、汉味美食……这些都被孩子们画了出来。近日,武汉市一初学苑学校南校区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绘本展。孩子们将假期所见所感画成童趣十足的绘本,在实践中提升了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这所2024年9月“上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一建成就成了家长们心目中“家门口的好学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在从期待走向现实。

截至目前,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4.78%,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61.57%,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9.80%。“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的难题得以缓解。

把中小学布局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一张图”管理,按照“新建即优质”的标准,坚持实施委托管理、小班化教学共同体、新建学校共同体、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四项行动,实施学区制管理比例中心城区达100%、新城区达80%。

大力推进城区79所优质学校与242所乡村学校结对,100%义务教育学校纳入区域教联体,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义务教育差距,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义务段“公参民”学校全部退回公办并提供2.7万个免费优质学位,全面实施“公民同招”和省级示范高中分配生“指标到校”政策,市民在家门口可享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城乡、区域、校际、群体教育差距持续缩小,“择校热”在持续降温。

在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46%。普通高中和中职优质教育资源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4.59%和85.83%。

近年来,武汉实施“高中优质资源共享计划”,高考拔尖人才保持绝对优势,高分层人数和全口径一本上线率再创新高。

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成立,入选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 事关学生身心健康的考核指标权重超60%

从成绩优先到健康第一

完善“五育”并举体系,培养合格建设者

“我最喜欢在大课间踢毽子,开学到现在我的进步可大了!”3月3日的大课间,硚口区韩家墩小学三(6)班顾桓睿和小伙伴们在教室外比赛踢毽子。这学期,该校将大课间时间延长至40分钟,孩子们不光能做武术操、广播操,还分年级练起不同的运动项目,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武汉中小学的大课间为什么变了?2023年秋季学期起,武汉研究制定《武汉市中小学校书记校长发展素质教育履职考核评价体系》,启动评价改革试点。

设计谋划教育评价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在考评对象上抓住书记校长这个关键角色,把学生“五育”整体性培养结果与书记校长“面子”“里子”“位子”捆绑起来,倒逼育人理念变革;在考评导向上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补齐体美劳短板,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在考评指标上突出健康第一这个核心理念,紧扣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建立可见、可用、可测的“素质尺”;在考评方式上遵循大道至简这个基本原则,推动实现考评便捷化、信息化、智能化、无感化,不允许学生、教师、家长填表打卡;在考评运用上把握真考真用这个“命门要害”,将综合考评结果作为书记校长评优评先、选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公开奖惩。

以体质健康、近视防控等事关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小切口”带动五育并举“大格局”。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市中小学校书记校长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生态明显优化,试点学校20.25万名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较试点前提升近20%,近视率下降1.83%。目前,此项工作已在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铺开。

■ 连续6年全城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

为青少年培根铸魂,培育合格接班人

3月4日,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前夕,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的官兵们走进江岸区光华路小学,与师生们共同开展“传承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以一场“行走的思政课”,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武汉守正创新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多措并举打造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2019年以来,武汉已连续6年利用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大阵地举办“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

在学校,紧扣“大题材”,围绕重大时代主题,讲历史,让青少年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感悟思想之光;讲故事,让青少年从中华民族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先进典型的故事中补足精神之钙;讲实践,让青少年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中汲取奋进力量。

2021年,武汉发布校园红色教育资源图谱,引导中小学生寻访、讲述、整理校园中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武汉革命博物馆讲解员、市委党校专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抗美援朝老战士等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在面对面分享交流中增强青少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很多学校还搭建“大课堂”,把生态课堂搬进净水厂,带学生逛科普展触摸航天梦想,让孩子们插秧体会“粒粒皆辛苦”,用“云端班会课”当好学生引路人……育人主体和渠道不断丰富,让青少年在沉浸式和体验式课堂中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