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长者模式|无障碍阅读| 行业版| 厅政务| 省招办| 繁體|登录|注册

2025年,智慧教育元年

【人民日报】数字化打开课堂新空间

2025-06-21 08:49 人民日报

体验卫星仿真教学系统,使用智慧纸笔书写,沉浸式感受水下作业流程……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一大批融合人工智能、多模态交互等前沿技术的成果应用,让人畅想教育的未来。

  在这次大会上,教育部发布《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提出“2025年是智慧教育元年”。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广泛应用,正在重塑知识供给模式和科研创新范式,促使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形态深刻变革。我国推进教育数字化取得哪些成效?如何抓住智慧教育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朵云”上共同成长

  优质资源充实教育供给

  青海西宁市阳光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这里的大部分孩子从未参加过寒暑假兴趣班。

  2024年寒假,这所村小与智慧教育“撞了个满怀”。创意造纸、硬笔书法、花样跳绳、绘艺黏土……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学校开设了35项假期服务,涵盖科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极大丰富了农村孩子的假期生活。

  寒假结束,孩子们还意犹未尽。“暑假还开这个课吗?”“下次我会表现得更棒!”孩子们在平台留言分享自己的心情。平台统计数据显示,阳光小学学生人均每周登录次数、自主浏览学习资源时长明显增长,学习积极性大幅提升。

  “一张网”上共享资源,“一朵云”上共同成长。连接城乡、跨越山海,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正加快构建。白皮书显示,2022年3月上线至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构建起“四横五纵”资源供给格局,集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4个国家平台和32个省级平台,德、智、体、美、劳五育纵向贯通,实现平台互联、用户互通、资源共享。

  如今,平台已经汇集中小学资源11万余条,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1.13万余门,高等教育优质在线课程3.1万门,终身学习课程超2000门。数字支教活动已在10个省份、95个区县落地,为252所乡村学校6万余名学生送去1万多小时优质课程。

  海量知识触手可及,应用服务多点开花。目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能提供8大类51项服务。其中,就业服务促进人岗适配,每年面向高校毕业生汇集发布岗位信息超2000万个;考试服务覆盖高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累计办理各类考试服务437万件。学历学位服务便捷准确,2024年提供免费查询验证服务近7亿人次,日均服务量突破190万人次。

  从“黑板+粉笔”到“云端+终端”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

  制作一辆“智能火星救援车”,需要几步?

  “我们需要超声波传感器一个,伺服电机一个,T形螺旋支架一个……”通过与教师自主研发的专属智能体“项目规划师”互动对话,湖北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湖畔校区)六(1)班学生魏子玉和同学一起形成了步骤分解方案。

  前不久,同学们在科技馆研学时,聆听了“祝融号”火星车漫游太空的故事,于是萌生了自制“智能火星救援车”的想法。

  在老师指导下,大家利用VR设备沉浸式体验火星地貌与环境,分析救援车应该具备的功能,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外观、打印专属车标徽章,又基于科大讯飞大模型技术为救援车编写运行、避让等程序功能。最终,经过模拟沙盘测试驾驶后,一台“智能火星救援车”面世,同学们欢呼起来。

  项目式学习不止于此。五(4)班万瑾瑞抱着平板电脑凑过来:“听,我用AI音乐软件为救援车创作了3首新歌。”六(1)班周泽颖赶紧补充:“我们7个同学分工合作,把制作救援车的过程拍成了微电影。我第一次当上小主播,直播推荐我们的微电影。”

  “一辆‘智能火星救援车’,诠释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于未来教育的重要作用。”神龙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韩瑾说。

  当前,一套覆盖全学段、全人群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正在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丰硕成果正惠及亿万师生。智慧黑板化身“AI教师”:虚拟人司马迁与学生对谈古今,动态数形转换、3D模型剖分等技术让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立体生动;智能批阅机成为“AI助教”:眨眼间完成作业批改,精准定位错误,并生成详尽分析报告,帮助老师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目前,已有23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署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教学从“黑板+粉笔”向“云端+终端”转变。

  辅导学习,也陪伴学习。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智能学伴”定制功能,学员可以通过终身教育“智能基座”平台,像拼搭积木一样,在5分钟内生成专属的“智能学伴”。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有661个“智能学伴”为学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陪伴服务。

  全新教育模式加速形成

  智慧教育呼唤教育智慧

  未来的课堂是什么模样?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开幕式上,一堂跨越时空的模拟课堂精彩开讲——线上线下23个国家和地区的90名大学生,在3名高校教师和AI导师慧雅的指导下,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共同完成抗病毒药物研发。

  “老师,我们组预测了一些蛋白结构,但不确定蛋白在病毒的什么位置。”

  “根据实时数据,26%的学生遇到了结构预测不准的问题,52%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可能由病毒系统的复杂性引起。”AI导师慧雅实时给出分析。

  “现在我将为大家开启系统,进入微观分子世界。请同学们戴好设备,准备开始虚拟仿真实验……”北京理工大学教师陈东平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师—生—机”三元协同的课堂新模式,生动呈现了未来教育的全新可能。在未来课堂里,教师转型为学习生态设计师,学生“进化”为自主知识建构者,人工智能成为催化认知跃迁的“超级杠杆”。

  教与学模式迭代,师与生关系重构,对培育未来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不少地方已提前布局,鼓励学校将人工智能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华中师范大学研发推出“小雅”智能教学平台,具备一键生成知识图谱、快速设计教案等功能,帮助老师实现智能化备课与授课;宁夏、广西开展全区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测评,并实施针对性培训,城乡教师数字鸿沟显著缩小;青海启动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系列培训工程,靶向实施数字化应用种子教师、人工智能种子教师、管理指导团队人员等系列培训……

  “放眼未来,教师需要打牢数字素养的地基,习惯使用人工智能等工具,不断提升智慧教学的设计能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孙宇说,“与此同时,教师也不能一味依赖技术,还应该继续为学生提供情感等方面的支撑。”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浪潮正重塑教育图景。教育被重新定义,全新教育模式加速形成,对于教育从业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智慧教育绝不仅仅是数字技术的引入,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思维的创新和跨越。从根本上来说,智慧教育更需要的是教育智慧。”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说。本报记者  吴丹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