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塑形、以美润心、以劳培根
【中国教师报】湖北宜昌打造育人全链条
日前,2025年湖北省宜昌市校园“月月有赛事”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届初中篮球比赛开幕式在宜昌市职教园举行。“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让孩子既赢得了也输得起。”宜昌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市教育局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链条,以“天天有一课,月月有赛事,班班有歌声,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笑脸”为创新实践路径,走出一条“课堂更生动、校园更灵动、学生更有灵气”的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脸上有笑
下课铃声响起,宜昌市实验小学学院街校区的孩子化身“红军小战士”,在“红孩子长征体能训练营”闯关夺隘。在“飞夺泸定桥”攀爬架前,三年级学生小诺手脚并用地穿越铁索,“虽然听老师讲过22勇士的故事,但自己爬才知道革命先烈多不容易!”小诺说。
“在攀爬跳跃中,孩子既锻炼了身体,又实现了红色基因的薪火传承。”在宜昌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王静看来,小诺的感悟里蕴含着润物无声的育人智慧。
这是宜昌市教育局继中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后,又一个通过延长课间休息时间创新校园体育活动的探索。
珠海路小学在武术操中加入古诗词,宜昌市十六中铁路坝校区用人工智能指导学生运动打卡;伍家岗区实验小学花溪路校区的舞龙狮,宜昌市二十五中的韵律操,夷陵区黄花小学自创的绳操……“要让孩子玩有兴趣、练有收获,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脸上有笑。”宜昌市教育局体卫艺劳科科长黄海表示,当下宜昌市中小学特色体育活动已如燎原星火,形成了“一校一品”乃至“一校多品”的亮丽风景。
特色体育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学生体质的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该市中小学生体质监测优良率比2021年提升了25.22个百分点。
校园铃声里的“大美育”
在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中开启一天的校园生活;阳光大课间,在普罗修斯卡的《单簧管波尔卡》中做眼保健操;在《春之声》圆舞曲中迈着欢快的步伐离开校园……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北山校区孩子的一天是在美妙的古典音乐中度过的。
“我们根据学校作息时间设定了9种铃声音乐,涵盖入校、上课、大课间、午餐、放学等场景,所有曲目都是由专业音乐教师和孩子一起选定的。”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教联体校长袁丹表示,将过去枯燥单一的机械铃声转换成经典音乐,小小的变化体现的是浸润式美育的育人理念。
“‘小铃声’体现的‘大美育’让教育工作者有了四两拨千斤之感。”宜昌市教育局体卫艺劳科科长黄海说。
据了解,宜昌市以构建“三位一体”美育课程体系为载体,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文化建设,通过“班班有歌声”“艺术长廊”“音乐广播”等营造格调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丰富学生审美情趣。
为落实美育浸润行动,宜昌市还举办了美育节,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红梅颂》等一批学生自排自演的戏曲在省市展示推广;在2024年湖北省第十三届黄鹤美育节上,宜昌共有40所学校50项美育成果现场参展参演……
“在美育浸润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所形成的美育底色都会像水一样滋养他的一生。”宜昌市教科院美育教研主任钟维斌说。
融合式劳动课“润人无声”
包饺子、洗衣服、种花卉、下田起垄、制作节水灌溉装置……这些都是日前举行的宜昌市第二届劳动技能大赛上孩子比拼的劳动技能项目。
宜昌市第二届劳动技能大赛的推进会上,来自全市14个县市区教育局的教研员就大赛项目设置、评分等进行商议。“项目除了要满足课标要求,还要尽量切合生活实际,城里和农村都要兼顾。”牵头组织比赛项目审定的宜昌市教科院劳动教育教研主任余勇介绍,比赛项目分为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工农业生产劳动等6大类16项,涵盖4个学段。
这是宜昌市第二次举办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去年大赛参与学校还限于主城区,今年扩大到所有县市区。余勇认为,现在的劳动课已不单纯是劳动锻炼,而是融合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性课程,孩子可以通过融合式劳动课发现劳动之美和世间万物之美,“孩子上好了劳动课,如同掌握了打开人生幸福之门的钥匙。”
为上好多育融合的劳动课,宜昌市教育局制定了劳动教育“生动课堂”标准,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课程, 常态化开展“乡村田园、工矿企业”一线行活动,去年有24批次1.65万名学生踊跃参加。为了让孩子的劳动成果被看见,该市教育局还举办了首届“我爱劳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现场展示74门特色劳动课程。
一年来,宜昌市在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中斩获44枚金银铜牌,全省劳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上获奖105个,其中一等奖38个。“今年宜昌市教育局将持续提升‘月月有赛事’系列活动品牌,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体育、艺术、劳动等学生赛事,做到项目样样有、比赛月月办、师生齐参与,高标准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宜昌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
日前,2025年湖北省宜昌市校园“月月有赛事”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届初中篮球比赛开幕式在宜昌市职教园举行。“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让孩子既赢得了也输得起。”宜昌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市教育局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链条,以“天天有一课,月月有赛事,班班有歌声,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笑脸”为创新实践路径,走出一条“课堂更生动、校园更灵动、学生更有灵气”的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脸上有笑
下课铃声响起,宜昌市实验小学学院街校区的孩子化身“红军小战士”,在“红孩子长征体能训练营”闯关夺隘。在“飞夺泸定桥”攀爬架前,三年级学生小诺手脚并用地穿越铁索,“虽然听老师讲过22勇士的故事,但自己爬才知道革命先烈多不容易!”小诺说。
“在攀爬跳跃中,孩子既锻炼了身体,又实现了红色基因的薪火传承。”在宜昌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王静看来,小诺的感悟里蕴含着润物无声的育人智慧。
这是宜昌市教育局继中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后,又一个通过延长课间休息时间创新校园体育活动的探索。
珠海路小学在武术操中加入古诗词,宜昌市十六中铁路坝校区用人工智能指导学生运动打卡;伍家岗区实验小学花溪路校区的舞龙狮,宜昌市二十五中的韵律操,夷陵区黄花小学自创的绳操……“要让孩子玩有兴趣、练有收获,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脸上有笑。”宜昌市教育局体卫艺劳科科长黄海表示,当下宜昌市中小学特色体育活动已如燎原星火,形成了“一校一品”乃至“一校多品”的亮丽风景。
特色体育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学生体质的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该市中小学生体质监测优良率比2021年提升了25.22个百分点。
校园铃声里的“大美育”
在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中开启一天的校园生活;阳光大课间,在普罗修斯卡的《单簧管波尔卡》中做眼保健操;在《春之声》圆舞曲中迈着欢快的步伐离开校园……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北山校区孩子的一天是在美妙的古典音乐中度过的。
“我们根据学校作息时间设定了9种铃声音乐,涵盖入校、上课、大课间、午餐、放学等场景,所有曲目都是由专业音乐教师和孩子一起选定的。”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教联体校长袁丹表示,将过去枯燥单一的机械铃声转换成经典音乐,小小的变化体现的是浸润式美育的育人理念。
“‘小铃声’体现的‘大美育’让教育工作者有了四两拨千斤之感。”宜昌市教育局体卫艺劳科科长黄海说。
据了解,宜昌市以构建“三位一体”美育课程体系为载体,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文化建设,通过“班班有歌声”“艺术长廊”“音乐广播”等营造格调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丰富学生审美情趣。
为落实美育浸润行动,宜昌市还举办了美育节,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红梅颂》等一批学生自排自演的戏曲在省市展示推广;在2024年湖北省第十三届黄鹤美育节上,宜昌共有40所学校50项美育成果现场参展参演……
“在美育浸润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所形成的美育底色都会像水一样滋养他的一生。”宜昌市教科院美育教研主任钟维斌说。
融合式劳动课“润人无声”
包饺子、洗衣服、种花卉、下田起垄、制作节水灌溉装置……这些都是日前举行的宜昌市第二届劳动技能大赛上孩子比拼的劳动技能项目。
宜昌市第二届劳动技能大赛的推进会上,来自全市14个县市区教育局的教研员就大赛项目设置、评分等进行商议。“项目除了要满足课标要求,还要尽量切合生活实际,城里和农村都要兼顾。”牵头组织比赛项目审定的宜昌市教科院劳动教育教研主任余勇介绍,比赛项目分为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工农业生产劳动等6大类16项,涵盖4个学段。
这是宜昌市第二次举办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去年大赛参与学校还限于主城区,今年扩大到所有县市区。余勇认为,现在的劳动课已不单纯是劳动锻炼,而是融合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性课程,孩子可以通过融合式劳动课发现劳动之美和世间万物之美,“孩子上好了劳动课,如同掌握了打开人生幸福之门的钥匙。”
为上好多育融合的劳动课,宜昌市教育局制定了劳动教育“生动课堂”标准,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课程, 常态化开展“乡村田园、工矿企业”一线行活动,去年有24批次1.65万名学生踊跃参加。为了让孩子的劳动成果被看见,该市教育局还举办了首届“我爱劳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现场展示74门特色劳动课程。
一年来,宜昌市在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中斩获44枚金银铜牌,全省劳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上获奖105个,其中一等奖38个。“今年宜昌市教育局将持续提升‘月月有赛事’系列活动品牌,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体育、艺术、劳动等学生赛事,做到项目样样有、比赛月月办、师生齐参与,高标准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宜昌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