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23—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获得者任丹——点亮学生基层就业创业路
“任老师,感谢您做我们就业创业的引路人!”一批批毕业生总会在毕业前向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任丹表达感谢,并带着她的鼓励,走进基层,创造精彩人生。
作为一名连续17年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兵”,任丹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点亮学生基层就业创业之路。前不久,她获得了2023—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
做推进学生赴基层就业创业的“设计员”
华中农业大学是“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娘家”,学生毕业后扎根基层就业也成为学校的传统。
“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这一工作开展?”
经过思考,任丹带领团队,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华中农业大学推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华中农业大学关于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和《华中农业大学关于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实施办法》的补充说明等,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任丹还探索建立起赴基层就业创业毕业生联络、回访和帮扶制度,让一大批在祖国乡村大地、边陲县镇默默耕耘的毕业生“背靠华农,面向基层”,助力他们在基层开展工作。
2007届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现任荆门市十里铺镇党委书记何勇曾是她带的第一届毕业生。“在得知十里铺镇遇到了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推广的困境后,任老师协调了学校食品科技学院、园艺林学学院的领导和专家,为我们镇子开展了项目对接和技术支持。”何勇说,任丹一直用实际行动持续赋能赴基层就业创业的学生。
在任丹的带领下,华中农业大学连续十年开展基层就业之星、基层就业之光、基层就业之影、基层就业探访之行等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基层就业氛围,对在校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令任丹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学校累计向基层输送一千多名各类人才,涌现出了一批以“全国十大杰出村官”杜翔为代表的基层治理先锋,以荣获教育部第五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殊荣的高洋洲为代表的征兵入伍典范,以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和第八届“长江学子”、将“小菱角”做成“大产业”的彭达为代表的基层创业先锋。
做支持赴基层就业创业学生的“服务员”
任丹对学生的服务不仅限于在校期间,还延续到毕业之后;对学生的关爱不仅停留在工作中,也渗透到了生活里。
2016年,西藏专项招聘活动首次启动,西藏山南地区面向湖北高校选拔人才。任丹与团队一起,策划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动员会,研究生报名十分踊跃。
“那年通过初审的人数特别多,专招组进校的面试从早上持续到下午。最终有3名研究生成功签约,也让华中农业大学成为当年入围人数最多、平均学历最高的学校。”回想起当年学生的援藏热情,任丹感受到了毕业生指导工作的力量和责任,充满了自豪。
工学院毕业生赵颖彪是第一批向西追赶太阳的“追光者”,两年后,园艺林学学院的张玉婷也选择了这条服务国家战略的道路,二人工作的第一站都是西藏琼结镇的基层公务员岗位。
“在张玉婷有意报考时,我请赵颖彪给她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工作情况。二人因此产生了交集,并于2021年喜结连理。”得知他们回老家举办婚礼的喜讯后,任丹邀请他们回母校拍婚纱照,量身定制了一期“校友故事分享会”,并送上新婚“礼物”——邀请畜牧专家、援藏干部李家奎教授与琼结镇进行养殖技术对接。
“从校内到校外,从职场到家庭,任丹老师一直是我们的引路人。”受到任丹的鼓励与感染,张玉婷夫妇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做引导学生赴基层就业创业的“指导员”
“引导和支持学生赴基层就业创业,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任丹看来,这项工作既要从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和社会价值入手,也要立足于提升学生向下扎根、向阳生长的能力;既要让学生切实将专业所学用于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也要让学生在基层工作中有获得感、收获感和幸福感。
“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深知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指导能力。为此,我先后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BCC生涯教练和就业指导师等资格证书。”任丹说。
此外,任丹还创办了“耕读”生涯工作室,获湖北省首批特色生涯工作室称号,年均为百名学生提供基层就业创业咨询。她每年面向学生至少作20场讲座,累计授课学时超过100小时,在她执教的课程中,“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获评湖北省就业创业特色课程。她编著的《研究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材,用一个个鲜活的基层就业创业案例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价值,激活他们的奋斗动力,指导他们作出无悔的人生选择。
“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任丹说,“国家所需就是我们就业工作者的心之所思、行之所向,助力乡村振兴也是农业高校师生的共同责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