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培育卓越创新人才
地方高校不仅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更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北全力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地方行业特色大学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武汉工程大学扎根化工领域五十余载,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湖北发展为己任,依托化工及相关学科特色优势,深度融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坚定不移锚定“磷化工第一高校”建设目标,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走实“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通过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全力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卓越创新人才,为湖北支点建设注入强劲的“工大力量”。
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筑牢人才培养根基
作为一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融合,着力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协同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党建领航,把准育人方向。学校党委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办学治校的首要位置,深入实施“红色引擎”工程,精心培育“党建+学科”特色品牌,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使命的坚强“战斗堡垒”。国家样板支部化工机械教工党支部与“荆楚好老师”团队共建,攻克重大项目、培育创新人才,培育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名,1名教师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名学生荣获“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最高奖,培育“长江学子”多名。
知行合一,强化实践赋能。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相关专业学院精心打造“化育天工”课程思政体系,将“两山”理论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学校创新构建“理论教学-实验实训-项目研究-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与兴发集团、宜化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20余个国家级和省级实践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常态化组织研究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沉浸式科研实践,在真实的实战环境中锤炼过硬本领。
德才兼备,对接发展需求。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对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通过实施“一院一示范”产教融合项目,采用一个学科对接一个产业,一个团队服务一个企业模式,成功孵化多家创新型公司,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升级的精准对接,确保毕业生既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又能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近年来学校超过6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湖北就业创业,大批优秀学子投身磷化工综合利用、新能源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强化产教融合核心路径 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学校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实施一流学科引领计划,不断巩固化工领域传统优势,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通过分层规划、分类建设、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的策略,做强工学、做实理学、做特人文社会科学,构建起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生态系统。同时,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推动研究生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升质量,为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
学校以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核心,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系统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路径。
校政企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学校面向产业发展前沿,积极与地方政府及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班等创新模式,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同时,依托重庆研究院、宜昌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荆门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实体化运行平台,有效拓展了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实践的重要基地。
全面推行“双导师制”与“项目化”培养。学校在荆门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中,全面实施校企“双导师”制,选聘了一批具备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的方案制定、课程教学、课题研究与论文指导全过程。同时,以“行业牵引+AI赋能+学科融合”为导向,系统构建矩阵式科研项目课题库,引导研究生在解决行业实际技术难题的真实场景中,有效锻炼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
重构“产教协同”的课程与实践体系。学校系统推进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将来自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技术难题与典型工程案例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深度融入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通过系统建设“项目库、案例库”,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教学环节与工程实践紧密衔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职业素养。
创新分类分层培养模式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以“两型三化”(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工程化、个性化)为引领,全面推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分类分层模式改革,系统构建适配学科特色与学生发展的卓越育人体系。
分类培养精准发力。学术型研究生依托学校“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中国科学院在汉科研院所的协同培养,强化理论基础与原始创新能力,注重科研自主性训练,为其进入硕博连读通道奠定坚实基础。专业型研究生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深化与烽火科技、长江存储等企业的产教融合,共建课程与项目库,突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强化工程实践与产业应用对接。
分层培养提质增效。通过科学评估和分类,为不同层次的研究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支持,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同时积极探索“本-硕”“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与科研训练路径,完善过程性预警与分流退出机制;推动教师互聘、课程互选、科研协同,将湖北三峡实验室、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的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高水平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有效反哺。
导学互动师生共进。学校将和谐的导学关系与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柱,系统纳入“导师队伍建设提升计划”与“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工程”的总体框架。在师资打造上,通过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常态化培训、学术交流与产业实践相结合的赋能机制,全面提升导师的学术前沿洞察力、工程实践指导力与“德育”引领力。在导学关系构建上,以“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行由校内学术导师与企业产业导师组成的“导师组”联合指导模式,将人才培养实绩与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导师评聘考核的核心指标,有效压实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通过系统性的“计划”与“工程”双轮驱动,学校成功打造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学术共同体,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国际协同拓宽视野。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多元发展需求,通过师生互选、跨学科选课与科研训练机制,支持学生自主规划成长路径;国际化办学成果丰硕——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开展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聚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优势学科,实施“双导师”制与学分互认,学生可获得中外双学位;与新西兰梅西大学合作的金融学“1+1+1”双硕士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累计招收71人,选派45人出国学习,成为研究生国际化办学标杆;与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开设“3+1+X”本硕、“3+1/3+2”等联培项目,构建多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通道,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武汉工程大学深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以高水平科研平台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服务的完整育人链条。如今,学校不仅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为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精准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以求真务实的“工大担当”为湖北“支点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附件: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34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