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无障碍阅读| 行业版| 厅政务| 省招办| 繁体|登录|注册

武汉大学关注重视通识教育 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2018-11-20 00:00 高等教育处

武汉大学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设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开阔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够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

为加强全校通识教育,武汉大学通过深入研究论证,构建了4-2-660通识课程体系,设立“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四大模块,重点建设2门基础通识课程,计划分批次逐步建成60门核心通识课程和600门一般通识课程。

一、健全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根据《武汉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武大字〔2016〕2号)、《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实施意见》(武大本字〔2016〕45号)等文件精神,武汉大学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及其工作组、通识教育中心,做好学校通识教育顶层设计并由通识教育中心具体落实各项举措。

二、重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经过研讨和论证,学校依照“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四大模块重新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其中,“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模块强调培养学生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培养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建立开阔的国际视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模块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和人生观;“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模块启迪学生以正确的方式,从发展的眼光来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强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和阐释能力,帮助学生养成高贵精神,追求幸福人生。

三、重点建设通识课程

组织建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基础通识课程,跨学科组建60余人的课程主讲团队,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小班指导教师87人、课程助教239人,多次开展百余名教师集体备课活动。编撰并出版两本基础通识课程教材,课程于2018年9月起正式面向2018级全体本科生开设。开展“武大通识3.0”课程申报遴选工作,分批次确定核心通识课程和一般通识课程重点建设项目,其中第一批已立项建设21门核心通识课和198门一般通识课,第二批立项建设课程即将公布。项目建设周期三年,建设期内持续跟进项目的建设情况,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四、营造全校通识教育氛围

开展通识教育大讲堂、通识教育研讨会、博雅沙龙等系列活动,邀请海内外通识教育领域知名人士来我校交流,加强全校师生通识理念学习,培育通识教育氛围,截止目前已开展9讲通识教育大讲堂、2届通识教育研讨会、1场博雅沙龙,累计参与师生近1500人次。

五、持续完善通识教育理念

组织部分课程带头人赴芬兰、美国、香港、台湾等地访问,实地观摩学习境内外高校的通识教育经验,多次参与境内外通识教育研究会,在返校后为相关教师做主题报告、团队成员培训等,分享考察学习心得,撰写《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研究报告》并出版。

通过学校通识教育改革,加强通识课程建设质量,分层次遴选出2门基础通识课程、21门核心通识课程和198门一般通识课程,优化了学校通识教育结构。2017年10月至今,学校多次开展通识教育大讲堂、通识教育研讨会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推广通识教育理念,多方位帮助学生成人成才。2018年6-7月,学校先后出版《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研究报告》三本书籍。2018年9月,两门基础通识课程正式面向2018级本科生授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华读书报、光明网等媒体曾刊载专题报道。

 

附件:

 已阅 9  打印   关闭